日前,國家發改委發布《“十三五”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?!兑巹潯诽岢龅?020年底,將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。
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的水平是經濟發展、居民安全健康生活的重要標準之一。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趙英民曾表示,過去幾年,全國化學需氧量、氨氮排放總量累計下降了12.9%和13%,全國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5700萬噸,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能力達到了1.82億噸,已經成為全世界污水處理能力最大的國家之一。
同時,數據還顯示,截至2015年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2%,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85%。成績雖顯著,但也需看到,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仍然存在著區域分布不均衡、建制鎮設施明顯不足、重建設輕管理等問題,這些都對城鎮污水處理成效存在不小的影響。
對此,為全面提升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,使群眾切實感受到水環境質量改善的成效,《規劃》強調以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、整治城市黑臭水體、緩解水資源緊缺等突出問題為導向,重點優化污水收集與處理設施的空間布局,并提出到2020年,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,城市污水處理率要達到95%,其中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全收集、全處理;縣城不低于85%的具體目標。
而對于大家最為關切的城市黑臭水體的治理,《規劃》明確,到2020年底,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均將其控制在10%以內;直轄市、省會城市、計劃單列市建成區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。
“水費改革”與“PPP”共同保障資金
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雖是城鎮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,但全面覆蓋也將帶來不小的資金壓力。
據估算,此次“十三五”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共投資約5644億元。其中,各類設施建設投資5600億元,監管能力建設投資44億元。設施建設投資中,新建配套污水管網投資2134億元,老舊污水管網改造投資49億元,雨污合流管網改造投資501億元,新增污水處理設施投資1506億元等。
面對如此大的投資需求,污水處理又該從何處尋求保障?《規劃》指出,一方面將合理制定和調整城鎮污水處理收費標準,補償污水處理和污泥無害化處置的成本并合理盈利,并將加強對自備水源用戶污水處理費的征收管理。
另一方面,還將培育和發展專業化、規?;奈鬯幚砥髽I,健全以特許經營為核心的市場準入制度。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(PPP)模式在城鎮污水處理領域的應用,鼓勵按照“廠網一體”模式運作,提升污水處理服務效能。
管理與監督并行
不可否認,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無疑將是我國污水處理領域邁出的一大步,但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,這可能僅僅只是第一步。許多鄉鎮還存在著污水處理設施閑置的現象,究其原因,除了運維資金不足外,管護不到位、管理職責不明等問題也致使設施成為了“面子工程”。
為了解決上述問題,《規劃》明確,將轉變政府職能,加大行業監管力度。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監管能力建設,強化水環境質量改善、污染物削減評估等方面的考核。建立科學、全面、嚴格的績效考核制度,合理確定考核指標和標準。
除了資金與管理的同步到位外,污水處理效果的保持仍離不開監督的保障。進一步健全信息公開制度,完善公眾參與機制,發揮輿論監督、社會監督和行業自律作用也將是污水處理長效機制建立的基礎之一。
例如,在老百姓感受最為直觀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方面,公眾的監督便能起到重要作用。對此,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章林偉在對此前發布的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》(以下簡稱《指南》)進行解讀時就曾指出,城市黑臭水體識別主要針對感官性指標,百姓不需要任何技術手段就能判斷,可全過程參與城市黑臭水體的篩查、治理、評價,監督地方政府對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的成效?!吨改稀芬幎?,60%的百姓認為是黑臭水體就應列入整治名單,至少90%的百姓滿意才能認定達到整治目標。
但是也需看到,黑臭水體具有季節性、易復發等特點,如何既滿足近期消除黑臭的現象,兼顧遠期水質的改善也是擺在污染治理面前的另一大難點。
對此,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孫永利公開表示,很多地方的水體整治存在周期性反復問題,因此,整治效果評估不是僅僅看工程完工后這段時間的效果,更重要的是看其持續性的效果,要看公眾滿意程度和長效機制建設情況,只有周邊群眾滿意了,才能認為治理工作到位了;城市黑臭水體整治不是“一次性”工程,“碧水藍天”需要地方政府長期的持續性投入,長效機制是周邊群眾長期滿意的基礎和前提。